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民晚报 |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 “小确幸”彰显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2年06月25日

张江科学城,十余年磨一剑,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创新药;寸土寸金的中央商务区,AI无人驾驶车将人们载往幸福的“下一站”;临港新片区,“未来之城”将拥有“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独特城市气质……

今天上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回望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更为上海未来五年擘画了美好愿景。“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李强同志代表十一届上海市委作题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是构筑上海雄厚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高质量发展”引起了不少与会者的共鸣,他们纷纷从身边的“小确幸”说起,热议如何继续发力,彰显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张江创新药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沃土”



“我们刚到张江的时候,周围还是一个小鱼塘,工厂正门对着农田,连条马路也没有;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药的活力源泉。”市党代表、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会生物”)党支部书记左亚军表示,“作为一家民族药企,我对报告中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有切身体会。人的一生做不了几个新药,但这个领域利国利民,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不负投身创新药行业的那份初心。”

“过去的糖尿病药研发主要是跨国大公司包打天下,但欧美糖尿病患者一般餐前血糖高,中国人则多数餐后血糖高,能否研制适合中国人的新药?”在中国创新药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仁会生物17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出我国糖尿病领域第一个国家1类新药——谊生泰,并开启了新药产业化的全过程,一举实现中国糖尿病领域创新药零的突破,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更用得好。

在左亚军看来,生物医药行业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高附加值、低碳环保、发展潜力大。上海有国内最好的创新药环境,先发优势足、产业链完备、高端人才多,可以发挥“长板”,做得更好。

同时,上海优质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她介绍,在本轮疫情中,公司研发的中国第一个减重创新药物正好完成临床研究,即将进入样品生产阶段,若停产将影响后续药品的上市进度。浦东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为企业设计了分步恢复生产的计划,将其列入了白名单,现在样品已全部完成,甚至比原计划还提早了,没有影响到药品注册时间节点。同时,浦东法规也为生物医药行业解决了很多“痛点”“堵点”问题。

如今的张江科学城,早已“逆袭”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链、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2021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58.17亿元,占全市比重约26%。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其中1类新药占比超过50%。截至2021年底,张江研发并申报的17个1类新药,12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创造了全国或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

“创新药领域发展空间无限,但长路漫漫,需对标国际、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含金量,为老百姓研发出更多高品质的药品。”左亚军说。


金色中环 对标国际规划先行



下班时分,商务楼里的白领用手机预约了一辆无人驾驶AI社区巴士,几分钟后,车辆已在地下二层等候;近5万平方米的中央绿地里,露天剧场、大型室外秀场、水上运动等活动精彩纷呈,让街区“越夜越美丽”……在金色中环发展带,未来新杨思都市消费新中心即将崛起。市党代表、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俊兰告诉记者,今年4月,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出炉,将围绕高质量发展理念,打造成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时尚文化展示区、国际消费体验区、品质生活示范区、生态智慧样板区。


60625_p4.jpg

金色中环发展带中的浦东前滩国际商务区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对标国际、高水准的规划先行。从地图上看,新杨思地块可谓“寸土寸金”,以金色中环为带,一头串起前滩中央商务区,一头连接张江科学城,区位优势凸显。去年5月,该地块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概念方案设计国际征集活动启动,开门做方案,吸引了北美、欧洲、日本著名的事务所参与。比如,设计方案的一大亮点是低碳环保的区域交通组织,设计了地下二层环路。通过智慧交通和车联网,运用无人驾驶的巡游车,把核心区人流引到地下去,减轻地面车行压力,把街区空间更多地释放给行人。

高质量发展,更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上。新杨思总体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拿出了宝贵的5万平方米空间做中央绿地,它位于两片超百米街区之间,是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公园。在中央绿地内预留文化设施空间,未来可以组织多样化文化体育功能和慢行体系,打造生态之城和未来之城。针对引领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目标,这里将以创新特色商业作为引擎驱动,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这里也将是上海营商环境的新标杆,有望成为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吸引更多仲裁、商事、金融等机构提供各类法律服务。

“上海在关键区域‘落子’,要坚持‘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更好发挥开发建设主力军作用,为高质量高品质区域开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李俊兰说。


临港新片区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东海之滨的洋山深水港码头,集装箱堆积如山,万吨巨轮驶出港口,将“中国制造”载往世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机械臂来回穿梭,一辆辆整车下线;智能网联测试基地,拥有“最强大脑”的智能重卡正在做自动泊车精准度测试;环湖一路上,上海首个示范应用的自动驾驶公交,可根据语音提示自动靠边停站……这是临港新片区普通的一天,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横截面。


60625_p25.jpg

临港新城滴水湖全景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这是一座‘未来之城’,有着令人想象的空间,也给年轻人留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作为区域开发建设主力军,港城集团深耕临港20年。市党代表、港城集团党委书记奚志忠参与并亲眼见证了临港的发展,对于报告中提出的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深有感触。他说,经济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环境让这里富有魅力,文化则凸显出一种独特的张力。

这几年,临港人气越来越旺。伴随着高端产业不断积聚,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人才都被吸引过来安居乐业。“住在小区里,你会发现‘卧虎藏龙’,邻居可能是搞集成电路的,做生物医药的,造新能源汽车的……”奚志忠说。

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支撑。今年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动机”“新高地”,临港新片区为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样本。数据显示,前沿产业方面,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为临港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高端装备产业方面也将力争突破千亿元。

“制度良种”则厚植高质量发展之根。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围绕“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形成一批制度经验。投资自由方面,全国首个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首个外商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汇丰金融科技服务公司相继设立;贸易自由方面,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国内首单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首单境外仓单离岸转手买卖、首单国际铜保税标准仓单质押融资、首单飞机船舶跨境租赁等创新业务相继落地;人员从业自由方面,率先推行外籍人才长期居留政策,实行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备案、开放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等政策……一次次探索、一个个“首单”的背后,临港新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开放红利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城市建设不能走到哪里算哪里,高质量发展,做好规划很重要,眼光得长远。”奚志忠介绍,针对未来五年发展,港城集团制定“12345”空间开发规划,聚焦“生态低碳”“数字智慧”“科技赋能”“韧性安全”4个关键词,将临港打造为具有“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独特城市气质的“人民城市样板间”。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欢


点击查看报道链接